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如何登上“智能制造”发展快车?

发布时间:2015-6-2 16:35:27     编辑作者:伯尼编辑部     浏览次数:


摘自 2015年06月02日 第BD04版:西部视窗

如何登上“智能制造”发展快车?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通讯员 刘子文


国务院今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提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不久前,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要落实“中国制造2025”,在智能装备、互联网金融、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更具先进生产力特征的“深圳智造”。

    “春江水暖鸭先知”,“智能制造”话题大热的时候,一些制造企业早已感知到产业的变迁脉搏,正在加快调整自己的步伐,希望能抢乘上“智造”这一趟发展快车。

    产能结构调整倒逼自动化装备更智能

    涂装机器人伸展着灵活的机器手臂,不断地给被涂物进行喷漆,搬运机器人则挥舞着机械手臂,准确地将各种工业品搬运到指定位置。在整套生产线上,凡是可以用机器人取代的部分,都不需要再使用到人力了。

    这是笔者日前在位于光明新区的柳溪机械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制造车间看到的一幕。而这些供客户参观的自动化涂装设备仅仅是该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客户工厂进行安装生产。在那里,每个生产环节都通过网络互联互通,管理者不用进车间,在办公室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就能看到整个车间的生产状态,并能充分地掌握其生产过程中的信息。

    在工业品智能涂装自动化技术创新和物流输送自动化方面,柳溪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深刻感知到制造行业的变迁脉搏。

    柳溪集团总裁熊立新告诉记者,该企业最早从家用电器生产线开始,产品逐步涉及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领域,直至今天的航空、军工、高铁装备等自动化装备。在国内占据前列位置的同时,柳溪在国外市场也占据有一定的份额,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国均有柳溪提供的涂装生产线。

    “低碳、环保、节能、高效是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制造业工厂高能耗、高污染的涂装生产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熊立新表示,科技是转变生产率的唯一出路,柳溪是逐步走向集成创新的。

    “以前的生产线对人力比较依赖,而今基本上为科技智能型机器人所替代,从一条生产线上三五台发展到现在一条线体上三五十台机器人,把所有能代替人工做的事都替代了,从经济运行成本上来说,降低了人工的安全隐患、人工的管理费用和成本费用,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熊立新介绍,2007、2008年是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随着环境改变、人工成本的提高,很多企业的产能结构在不断转型、升级,在制造环节更精细化、智能化、网络化,因而对自动化生产线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而用柳溪营销副总高圳的话来说,有规模、有发展潜力,又具有良性经济运行环境的企业都在提升自己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市场需求倒逼技术不断创新。”他告诉记者,正是出于对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柳溪几年前就着手成立机器人公司。“去年集团成立了柳溪机器人有限公司,设在宝安区桃花源科技创新园。一年时间大概有一百三四十台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人集成系统研发出来,开发的软件已获国家版权局授权,其机器人所运行软件均已通过测试。”

    柳溪的智能装备发展映射的是深圳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路径。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高端智能家居家电、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无人机等以几何级的形式形成产业集中爆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正在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动力和增长点。

    据了解,深圳装备制造业从粗放发展到今天的精细制造,2014年底总产值已达4800亿元,14年增长344%,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的领头羊。目前,深圳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已转变外来加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并由进出口为主转为以满足内需为主导、兼顾出口的经营模式。 

    可穿戴设备对钟表行业是机遇

    就在柳溪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规划自己的智能装备发展路径时,位于光明新区钟表产业集聚基地的深圳市伯尼实业有限公司,也为自己寻找到下一个切入口——智能可穿戴设备。

    从给人做定制加工出口,到做自己的品牌,伯尼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深圳钟表企业发展路径。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现在伯尼给自己规划了轻奢时尚和科技时尚路径,希望能凭借企业多年的技术积累进入到可穿戴设备领域,在运动健康的智能化领域和轻奢时尚腕表领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配套加工,生产、设计、零配件都是专业化分工。”伯尼董事长朱福增说。他对企业战略方向调整实际上依托的正是深圳雄厚的产业基础。

    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创意设计基地,深圳发展可穿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WCISA)报告显示,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该联盟认为,深圳是可穿戴企业的最大积聚地。

    而从伯尼这个微观个体,或可观察到传统产业希望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决心。在朱福增手腕上,戴着一个黑色的智能手环,这是该公司制作出来的第一款智能手环,有计步、久坐提醒、监测睡眠等功能。在这之前,伯尼也推出过一款手机伴侣。

    “手表行业要根据社会进步发展。一直以来手表产业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紧密的,会紧跟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朱福增坦言,尽管之前企业很早涉及到数据收集,工业链条相对完整,但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伯尼刚试水,“要去尝试,手环成本不太高,也有渠道,我们希望通过手环了解这个市场。可穿戴设备对于钟表行业是一个机遇,就看钟表行业怎么跟进,参与行业分工。”

    他告诉笔者,在可穿戴设备研发中,伯尼在硬件解决能力环节很有优势,而在软件上面,则可以跟MAKER合作。“在进入可穿戴设备产业领域时,钟表企业做的是加法,在手表的基本框架之上把功能加进去,其他行业比如IT行业做的是减法。钟表企业精密加工、装配、外观设计等硬件解决能力强,IT企业的优势是做系统,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在制作第一款智能手环时,朱福增买了很多市面上的智能手环进行研究分析。“智能的东西前景很光明,但现实中有很多缺陷需要一边做一边琢磨,客户的反馈很重要。”

    为什么智能产品概念火热,但是客户吐槽也很多?“因为很多东西不是刚需,有缺陷。比如睡眠监测功能现在技术上还很粗糙,监测睡眠现在是靠手臂摆动,未来也许能够监测脑电波,这还要基于传感技术的突破。尽管这些技术现在还无法肯定以什么形态实现突破,但一定有突破的时候。”

    现在,伯尼希望寻找到企业的定位。朱福增解释,就是要找准刚性需求,更深刻了解市场,更了解用户。“比如想参加马拉松的运动员,也许组委会要提交平常运动状态的详细历史数据,因为马拉松运动经常有些人心率跟不上出问题。再比如专门针对游泳的手表,你游100米自由泳划了多少下水,频率是多少,把运动数据储存下来,传到后台进行数据分析。还有现在市场卖得比较好的防止儿童走丢有GPS定位功能的手表,这些产品才是刚需。”

    创新要靠自己不能靠模仿

    同样是1995年成立公司,柳溪和伯尼分属不同领域,但是他们均见证了各自产业的时代变迁,并深刻意识到创新、品牌的重要性。

    今年熊立新专门去了趟德国汉诺威工业机械展参观取经。现场所见让他十分感慨,“差距还是很大,人家真的是自动化工厂。可能中国的一些汽车大企业比较接近工业4.0,但是有些差距还很大。创新要靠自己,不能靠模仿。”

    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在柳溪,有机械设计、电气化控制和机器人三个研发团队,其中机器人研发团队成员约20人,是研发的重心。2014年,该企业投入到机器人领域大约有1000万元,整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大概占到3%左右。

    熊立新坦言,3%的研发经费有点少,“应该要占到6%比例才能形成更大的创新驱动效应。但是制造行业利润本来也比较低,单靠民营企业自身动力是不足的。要依靠资本驱动来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上市融资来实现更大的发展。”

    他也希望能得到来自政府的相关扶持。现在柳溪正在申请阶段人才补贴和引进高端人才福利房。“尤其是针对机器人研究,创新性人才是很稀缺的。要留住他们不能来虚的。”

    据了解,为了扶持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发展, 2014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和《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从人才、空间、组织、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

    尽管分属不同产业,但同为做实业,朱福增也有着像熊立新一样的诸多感受。参加了十年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展,朱福增每次一到展会现场都会觉得热血沸腾。“感受到国际品牌的强大。学到的是首先要发展自己品牌。要强调自己创新,不能模仿。模仿可能会赚到钱,但是不会被别人尊敬,也许创新投入大,速度慢,但只有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好。”

    朱福增坦言,做实业很不容易,与其他行业相比,回报很不成比例,“普遍遇到人才问题。很多人选择金融、地产、IT、创投等领域,因为实业收益很慢。这也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实体企业的困难。我们通过二十年发展,基本建设完成了,现在是怎么找准点实现快速增长。”

    在一些大通讯、互联网企业纷纷一头扎进可穿戴设备领域,可穿戴设备产业呈现热火朝天态势时,朱福增也不无忧虑,“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相比,作为配饰的手表,市场可以容纳很多品牌。因为人们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各家企业也许都有机会活下去。但是基于大数据管理的就不一定,智能时代往往是赢家通吃。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挑战很大。”

    他分析指出,在大品牌不一定会做得大而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怎么找准定位切入到一个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也许是一种生存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现在伯尼已与深圳智能穿戴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启动“智慧时间、众创空间”项目。双方将以智能穿戴为创新主题,为创客们提供更多的创新和研发资源。

    不久后,在伯尼的一楼,一个与光明新区有关部门合作的开放式图书馆也将出现。“要吸引人才,配套环境很重要。”朱福增希望的地铁六号线开通时,能有一条与六号线接驳的公交车,解决集聚基地目前交通还不太方便的问题。

    行业观点

    可穿戴设备是

    极致精密制造技术和

    极致电子IT技术的结合

    今年,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在做一个关于可穿戴产品趋势发展的研究课题。作为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朱舜华也是研究院的院长,他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深圳处于全国可穿戴设备领先位置

    南方日报:现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抓住的是市场哪些需求?

    朱舜华:可穿戴产品分为两大块,一个是智能家居,一个是智能穿戴产品。其实最后都是与人接触,可以与未来的物联网生活更加贴近。

    整个市场已经在发展,在细分领域推出自己的产品。产业发展的方向现在还没有办法定义,但是将来必然跟互联网、物联网联系,让生活更美好,是时尚科技产业,把人对功能和感觉的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

    南方日报:深圳发展可穿戴设备的优势在哪?

    朱舜华:深圳绝对是全国领先的位置。可穿戴设备是智能硬件与时尚产业的结合,深圳本来就有很好的智能硬件基础,服装、钟表、珠宝等都是深圳很具有优势的时尚产业,深圳的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全国都属领先位置。基于完善的硬件供应链和产业链,深圳可以说是处于全国可穿戴设备领先的位置。

    南方日报:对于钟表行业来说,在这一拨新业态争夺战中是否压力很大?

    朱舜华:70%的可穿戴产品都跟人手相关,钟表行业从来没有像以前那么热闹过。从这点来看,不能简单地把钟表行业与其他行业割裂,可以理解是这些大公司进入钟表行业。

    对钟表行业来说,是一个跨界融合的过程。200年前,已经有万年历的钟表,近几十年,钟表产业一直有智能化的产品出来,比如气压、与电脑连接信息传输等,只不过以前不叫智能手表而已。

    现在,一些钟表企业已经为很多可穿戴产品提供配套支持。严格来说,可穿戴设备是极致的精密制造技术和极致电子IT技术的结合。精密制造技术是钟表企业所有的,IT技术是电子消费类企业拥有的。像华为、中兴、联想、360、百度等都开始介入可穿戴设备产业,这就是融合的过程,钟表行业在里面担任很重要的角色。

    我更愿意说是钟表行业随着智能可穿戴潮流到来,变得更大了。没有必要一定要把企业区分为传统钟表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大家都是共同开发和引爆未来的市场。可穿戴设备不管功能有多好,回到消费者感觉只有两个字,就是美好。首先是时尚的,然后是科技延伸,时尚产业、科技产业深圳早有,如何去结合就在可穿戴设备。

    打破产业壁垒,更多跨界融合交流

    南方日报:现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

    朱舜华:比如电池能耗问题,这是现在全世界寻找突破的技术问题。有些应用技术方面的问题,是全球面临的,不是哪家公司能独立解决的。

    南方日报:深圳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目前有什么进展?

    朱舜华:我们研究院分了两大块,一块是创新设计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对产业趋势研究和调研。研究院今年承接了工信部关于可穿戴产品趋势发展的课题。我们组织牵头调研。现在对产业研究不是闭门去做,而是各种企业一起来探讨。以前是很难让家电行业、通讯、电脑、IT企业,包括创业公司、医疗器械解决方案公司一起来探讨,但我们做到了,这就是一种跨界。

    大家根据企业战略部署进行融合。我们也希望能够避免恶性竞争,在市场发展各自的细分市场,不要出现低价竞争、恶性竞争,或者山寨横行,推动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催生一些好的产品、品牌。

    南方日报:企业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定位?

    朱舜华:深圳最大优势是产品化过程。技术的研发落地很重要,落地就是更多跨界融合交流,打破以前产业的壁垒。在个性化消费的空间下,每个企业找准自己的优势。这个行业跨度太大,可延伸性太多,未来怎么发展,更多的不是做学术研究,而是国际化合作,包括人才合作。这种投入是全方位的。

    南方日报:您认为光明新区该如何抓住这一波新产业浪潮?

    朱舜华:光明新区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一个重要节点。有很多高新技术在向光明新区转移。而且光明新区有钟表、内衣、模具基地,其实机器人就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可穿戴设备,钟表、内衣是一个离不开的关键点产业。对于光明新区来说,今天不是发展内衣、钟表、机械的问题了,是如何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在未来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领域占领高地的问题。非常期待光明新区能在这方面产业政策方面有所作为。